手机扫码访问

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历类 > 研究生考试
问题:

[问答题]I.基础知识
学校的语文教育开始改革了。按照今年小学、明年初中、后年高中的顺序,语文课程将依次被更新。因此,教科书也需要用新的框架去考量。要改革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开展 说话 的教育。对此,我的真实感受是 总算走到这一步了 。反倒是之前一直没有这么做这一点让我觉得匪夷所思。
我现在在几个地方开设 说话 讲座班。在NHK文化中心,我面向想从事广告媒体行业的学生开了一个讲座班。学生们都是抱着一种随便听听的心态来参加讲座的,也就是想拿本指导书,学学怎么说话。然后,当我在第一节课告诉他们,我既不教说话方法也不教阅读方法时,大部分学生的脸上都写满了失望。但是,随着第一节课的进行,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放光了。接着,他们都表示: 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之前学校都没有教过我们呢?要是能早点学到就好了......
我的课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在上新闻专业课之前,稍微谈了谈自己对语言的看法而已。并且它们都是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引起了学生们如此强烈的反响,着实让我受宠若惊。
对话能力是 理解能力 思维能力 传达能力 三方面的综合能力,首先必须训练的是 理解能力和领会能力 ,这一点要扎实练习。其次是培养 思考 感受 等 思维能力 。最后将 所思所想 转换成语言,组织好,再传达给对方。传达的同时,还要弄清场合,弄清对方的意思。这才是对话。
目前,我受大型出版社S社之托,正在编写面向中学生的 会话 教材和指导书。听出版社的人说,这在日本是第一次尝试。因为是第一次,所以一切都是首创。我不禁黯然:居然是第一次啊。我们需要的不是 体谅他人 设身处地 精神饱满,声音洪亮 这类模糊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传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我看了新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其中提到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丰富学生的语言感觉...... 。让我们期待教育的成果吧。
不过呢, 教育一线的老师们小声嘀咕道, 说到底,结果是不会有什么改变的。因为这和考试没关系。 是吗?孩子们还是一味地要被考试和书本追着跑吗?不过呢,老师们,最后一关录用考试可是面试,是要 说话 的哦。日本的孩子们会吃苦头的,真是太可怜了。
II-A.阅读
【一】
我想家家都是如此吧,当母亲的都特别爱惜东西,甚至有时都到了一种令人吃惊的地步。比如人到现在还穿着二十几年前的毛衣,将三十几年前用过的窗帘保存在壁橱最里边......特别是对和自己孩子相关的东西,那便更为爱惜。明知它们已经没有什么用处,却仍然妥善保管着。
当然,我的母亲也不例外。就在前几天,母亲还在壁橱里面翻出了一件令我大吃一惊的东西。当时我和母亲面对面坐着,一边喝着茶,一边津津有味地聊着过去的事情。当我们聊到大学时代的我虽然还不知道将来能不能成为小说家,却经常踏踏实实写稿子的话题时,母亲好像突然想起来什么一样,说: 这么说起来,你的那些......像是卡片一样的东西,可真不少呢。 卡片?我完全不知道母亲口中的 卡片 是什么,便央求她老人家拿出来给我看看。于是,她便从壁橱里取出来一个包袱,其中包着500多张卡片。
我看了一眼便想起来那是什么,惊得差点叫出声。那些卡片是我在19岁到20岁期间大约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写出来的。当时为了学习,便记了许多像日记一样的卡片。这种卡片俗称 京大式卡片 ,卡片背面为纯白色,正面印着数条表格线,样式十分简单。当时,我就用这个做了人生第一个个人读书卡片。每当我读完一篇短篇小说,我就会在一张京大式卡片上写一篇读后感。不到半年时间,我就写了很多张卡片,而且越写越感到有趣。于是后来我就在卡片上写自己的小说理论、小说缺点以及打发时间时的所思所想。
十多年过去了,现在重读这些卡片,我对自己当时的勤奋和对小说的热情满怀钦佩。当年20岁的我打心眼儿里是多么想成为小说家的那种心情,我现在充分体会到了。
我觉得我应该回到20岁时的起点,重新去写京大式卡片。
【二】
黑猩猩有很多种问候方式,如鞠躬、握手、拥抱、跪拜磕头、拍肩、轻抚对方,甚至还会亲吻。大猩猩虽然会深鞠躬,但除此之外,不会做其他的寒暄动作。为什么只有黑猩猩会有如此之多的问候行为呢。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黑猩猩的社会结构比较特殊。黑猩猩和日本猴的群体组成方式相同,每个群体都是由数只雌猴和雄猴组成,数量在20~100只之间。日本猴的群体社会比较封闭,年龄在青年阶段以上的猴子如果离群外出四五天,之后会很难回到群体中。尤其是雄性日本猴,更难回去,有的甚至会被当成外来者驱逐出群。相比之下,在黑猩猩的群体社会中,聚散离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甚至还有年轻的雌雄黑猩猩相伴旅行一个月再回来的情况。它们回来的时候,只要跟群居的伙伴们打声招呼便能顺利归群。
就像上述所说的那样,通过寒暄,黑猩猩可以消除由时间空间的变化所带来的疏远感,继而能恢复原本的社会关系。在黑猩猩的社会中,正是因为彼此之间有问候行为,才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个体行动的自由度。
参照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就能更好地理解 寒暄 这件事了。我们是为什么以及什么时候会向他人问候呢?通常仅会在时间上或空间上和对方分别时才会这样做。我们去外地出差两三天,回来后要跟小伙伴们打招呼;晚上就寝前说 晚安 ,清早起床说 早安 。睡眠行为会隔离彼此的认知空间。人与人之间,无论关系有多亲密,哪怕只是睡一觉的时间,这种时空的隔离感仿佛也会将彼此之间的关系淡化。寒暄的作用便是将已被淡化的关系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也就是说,寒暄是一种能够在淡化的个体关系间构筑起心灵沟通渠道的行为。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不管其习俗有多古怪,都会有问候行为。当然,问候方式多种多样,日本人和欧洲人鞠躬和握手的方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其所具备的社会基本功能却是相同的。人和人见面的第一次寒暄,便是彼此为了构筑起心灵沟通渠道的行为。
虽然尚无研究证实黑猩猩的问候行为是一种文化行为,但其成为定论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个先姑且不说,人类把寒暄当作一种文化行为将其形式化,并使之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现在的寒暄要么过于形式化,要么就被套上了权威的外壳,被强加的脱离原本功能的意义也越来越多,因此也渐渐被人忽视,尤其是年轻人。此外,现在的家庭教育也不太重视与寒暄相关的教养问题。在如今小孩子普遍缺乏社会常识的大环境中,我真心希望他们能够从小学会好好跟人打招呼,真诚待人。这是受大猩猩的启发所获得的智慧,也是社会性动物生存的一种智慧。
【三】
其实我写这篇文章是非常不好意思的。我想对那些不幸染病、与病魔顽强斗争并拼命生存的人们说,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觉得我出言不逊伤害了你,那也实属无奈之举。但我对那些没什么病却总往医院跑,总依赖他人力量,一有风吹草动就去找医生开药的人是颇有微词的。其实小感冒、身体略感疲劳等状况算不上什么大病,但总有人会小题大做,跟医生强调自己得了什么病,请医生治疗,打针,开药方。我个人对这种稍有不适就随便去医院看病拿药的轻率行为十分反感。
有人常说: 在大医院看病,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 其实这还算好的。我读过一篇文章,其中内容令我感叹不已。文章说国立医院有一位医生,在检查完自己的工作后,发现他为每位病人看病的时间平均只有两分钟。我觉得这也是由于很多人有事没事就去医院造成的。
要在真正束手无措的时候再去医院,这才是关键所在。人要在迫不得已之时再去看医生。当自己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实在无路可走、无计可施的时候再去找医生看病,让医生去想办法,我认为这才是人去医院看病该有的观念。
再容我斗胆直言,不要盲目依赖科学和医学。科学往往都是双刃剑。靠医学和科技进步得救的生命和为此失去的生命,这二者究竟孰多孰少呢?在我看来,数量各占一半吧。因医学而产生的疾病也不算少。即便有人要让我用统计数据来证明,我也没那个兴致。因为我觉得统计和数字也是现代社会大病之一。数字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处理数字的人却满身问题。如果世间有被称为 文明利器 又完全不会变成凶器的东西,还请各位不吝赐教。
【四】
平常聊天时,我们经常会用一句 这是常识呀 就打发了对方。然而,常识究竟是什么呢?我又仔细地想了想,觉得这个问题并非那么简单。
我生在东京,长在东京,所以有时在想天气情况或相关的自然现象时,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东京附近的景象。对于冬天的灰色天空和雪从天降,从知识层面上我们能够理解它的语言含义,但很难抓住它带来的真实感受。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前几天我和大阪的朋友聊天,当我听说 大阪很少有地震 时,又大吃了一惊。虽然从地形来看我能理解这种现象,但当真正思考时,还是会在不经意间带入自己的主观经验。
生物世界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普遍都是40摄氏度以下,1个标准大气压。所以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其他生物也生存在与人类相似的环境里。不,是认为它们也只能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但其实并非如此,也有生物生存在人类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第三段]
我们都熟悉温泉,有的细菌就专门生存在70度以上的温泉水里。70度是煮鸡蛋的温度,所以人们会觉得细菌在那么高的温度下一定会全部固化,然而并非如此,细菌非但没有固化,反而还在繁殖。说不定有的细菌还在欢快地唱着 此水只应天上有! 呢,这些细菌非常喜欢70度的水温,所以比在常温下更加活跃。此外,有的细菌还喜欢生存在与醋一样的酸性液体或浓盐水中。我们都知道,在牛奶中滴醋,牛奶会马上凝固;在黄瓜上撒盐,马上就会有水从黄瓜中渗出来。一般的生物都不喜欢这样的环境条件。虽然我们人类没有氧气活不了几分钟,但有的细菌却厌氧。远古时代的地球上原本是没有氧气的,所以按理说那时候的生物都是厌氧的。[第四段]
如此看来就会发现,常识是说不准道不明的,因此理解与自我立场截然相反的事物,并习惯于以对立的视角看待事物这一点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人类是无法在70度的热水中生存的,从这层意义上讲,我们也必须重视自身已掌握的常识。我认为只有将二者巧妙结合,才会获得真正的常识,而这种获得真正常识的做法在今后也会越来越重要。
其实在写完这篇文章的15年后,也就是1995年的1月17日,发生了阪神淡路大地震。我的那位朋友因工作原因,从大阪调到了东京,来到东京后她总说,东京是个地震频发的可怕地方,很想回关西去。像我等东京市民平时根本不在意的小地震,她都说害怕,大概从小就没有经历过地震吧。不过,因为这次的大地震,她在芦屋市的老家全都坍塌了。
之后专家们解释说,此次震区附近有很多活断层发生了错动,所以任何时候发生地震都不足为怪,由此可见她的常识是错误的。(我)感觉越说越复杂了。关于常识,我认为我们需要对包括科学知识以及知识传播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并重新归纳整理。
答案解析:

相关问题
关于我们 | 用户指南 | 版权声明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积分商城 | 答案求助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20 www.daanw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