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规模化社会影响的路径包括: A通过开源的方式扩散社会创新的知识 B借助市场力量推广 C通过政府推广 D社会组织探索可复制的模式
[单选题]社会企业家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A因人而异 B完全依靠后天培养 C既有天生的成分,后天也可以培养 D完全是天生的
[多选题]社会创新的方法包括: A通过管理方式的创新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B采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解决社会问题 C通过科技创新解决社会问题 D采用传统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多选题]社会创新的基本特征是: A突破传统习惯 B以用户为中心 C社会创新往往一蹴而就 D整合资源
[多选题]在社会创新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什么? A社会创新需要激发社会自身活力,不需要政府介入 B社会创新过程中,政府可以发挥倡导的角色 C政府可以为社会创新提供法制环境 D无论是社会创新的起步阶段,还是发展与
[多选题]在“免费午餐”公益项目案例中,邓飞的社会企业家精神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A社会使命感 B持之以恒的资源动员 C创新的管理模式 D知性与感性并存的性格特征
[多选题]影响社会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 A组织领导人的价值理念 B政府对于社会企业的扶持政策 C社会企业的盈利能力 D社会对于社会企业的认可
[单选题]以下关于社会影响力债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影响债券是由私人投资者为实现某项社会管理目标而提供资金,待目标达成,再由政府向投资者给予资金返还的模式; B社会影响债券最早的实践是英国司
[单选题]以下哪些组织属于社会企业? A中国红十字会 B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C残友集团 D滴滴打车
[多选题]以下哪些是评价共益企业影响力合适的维度? A员工效益 B长期效益 C环境效益 D核心效益 E政府效益
[单选题]中国占全球GDP的比重约在什么时候达到最高峰32.4%,随后进入迅速衰落期? A1780 B1820 C1850 D1895
[单选题]中国占全球GDP(以PPP计价)比重什么时候超越美国?
[单选题]当代中国正历经着人类历史上重大的转型,以下何者为非?
[单选题]9.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在该刊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此时陈独秀把主要注意力倾注于思想变革的原因是A.他认为批
[单选题]10.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究其原因,是由于新三民主义的政纲A.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
[单选题]15.2012年6月27日,中国宣布在南海地区对外开放九个海上区块,供与外国公司合作勘探开发。此外,海南省宣布将西沙群岛的四个区域划定为文化遗产保护区。这些决定连同设立三沙市,构成了中国加强在南海地区
[单选题]1.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
[单选题]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单选题]8.文化强则中国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其关键是A.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B.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C.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D.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单选题]7.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A.我国社会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B.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补充C.生产
[单选题]6.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得到不断推进。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A.按党派分配名额 B.按单位分配名额C.实行差额选举 D.实行等额选举
[单选题]5.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四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20多年的实践,党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科学定位,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A.决定性作
[单选题]4.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
[单选题]3.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
[单选题]16.2012年9月25日,第67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针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此起彼伏的地区动荡及热点问题,本次辩论的主题是A.改善全球经济治理 B,携手推动各国普遍安全与共同